硅橡胶的性能优化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硫化体系的精准调控,通过形成三维网状交联结构,将线性高分子转化为体型结构,从而提升力学性能与耐溶剂性。常用的硫化体系包括过氧化物硫化、加成型硫化与缩合型硫化,其中过氧化物硫化因工艺简便,在
硅橡胶自粘带的生产中应用广泛,所用硫化剂多为二叔丁基过氧化物(DTBP),通过热分解产生自由基引发交联反应。
硫化过程的关键参数包括硫化温度、时间与交联密度。交联密度通常以凝胶含量表征,般控制在 85%~95%,过低会导致材料回弹性不足,过高则会使硬度增加、柔韧性下降。在
硅橡胶自粘带的生产中,通过控制硫化温度(160~200℃)与时间(3~5min),可将交联点间分子量调控在 5000~10000g/mol,确保产品既具有足够的拉伸强度(8~12MPa),又能满足缠绕施工所需的断裂伸长率(300%~500%)。
加成型硫化体系则适用于对耐热性要求更高的场景,采用铂催化剂,在较低温度(80~120℃)下即可完成交联,且无硫化副产物,能减少对
硅橡胶自粘带自粘性能的影响。通过调整硫化体系的类型与参数,可实现硅橡胶性能的定向调控,例如,提升交联密度以增强耐油性,或降低交联密度以优化低温柔韧性,使其更好地适配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。